當前位置:首頁> 股票 >正文

    ​輝達,準備砸出黃金坑

    上週,經濟數據、財報數字等多項利空紛至遝來將美股拉下水,其中一些資訊還是專門針對當紅炸子雞的輝達


    於是,一波轟烈的虛擬貨幣走勢怎麼看?砸盤就出現了。週二,輝達重挫7%,但週三立刻飆升近13%,週四又收跌近7%;週五,盤中跌幅達7%。如此大的波幅也惹得一眾科技股雞飛狗跳,就連VIX指數都從15急飆到65,直接翻了數倍。


    這一波的科技股巨震的背後,實際上是當前估值已然漲太高的背景下,市場對AI的後期回報開始感到擔憂。有機構認為,如果輝達月底業績不佳,泡沫破裂隨時都可能發生。


    處於多事之秋的輝達,能否頂住壓力,帶領美股繼續攀峯?


    01


    近期好幾則消息擊中了輝達。


    先是7月30日,傳出蘋果的門羅幣錢包AI模型是在Google的TPU上訓練而非使用英偉的H100。


    僅僅相隔一天後又有媒體爆料,輝達的下一代殺手鐧Blackwell係列GPU的發貨時間將從原定的今年Q3推遲到明年Q1,原因是這款GPU存在設計缺陷需要先解決問題。


    接著,美國司法部門也盯上了輝達,紛紛到競爭對手和客戶那邊收集指控。根據指控內容,輝達要嘛就是搞強買強賣,要求客戶在購買輝達GPU的同時還要加上配套產品,網線,機架等等,否則將失去優先出貨權。但如果使用了輝達的客製化機架,巨頭們無法在不同的AI晶片之間靈活切換,又會在此陷入被動。


    據說輝達副總裁甚至還放過話:「誰買架子,誰能優先獲得GB200」。導致微軟、穀歌們都隻好忍氣吞聲跟輝達買GPU的錢,其中不少花費給了這些配套,大致供應商可能會變得非常難受。


    不僅於此,同樣感到有點難受的還有作為輝達的機架供應商之一的超微電腦,該公司的pi幣ptt股價曾隨著AI伺服器需求增加迅速翻倍,但由於與戴爾、HPE等廠商爭奪輝達的訂單,議價權也被有所削弱。


    於是該公司上季在營收大幅成長的同時,獲利表現卻不如市場預期,昨晚盤後股價表現重挫13%。



    此外,美國司法部也正在審查輝達對新創公司 Run:ai 的收購是否有不當行為。

    總之,由於輝達在生成式AI晶片的市場地位人盡皆知,本質上就是反壟斷調查,來得雖然既猛又快,但一般都會扯皮數年纔有結果,經此輝達或許會收斂一些。

    最令市場關注的,其實是輝達下一代晶片的進展,和延遲出貨可能對業績帶來的影響。


    Blackwell是輝達的下一代晶片架構,作為上一代Hooper架構的延伸,承襲了H200晶片拚裝的思路,將2枚GPU Die(裸晶)拚接到一個GPU上。相較於前代產品Hooper架構GPU,Blackwell結構GPU單晶片訓練性能(FP8)是Hooper架構的2.5倍,推理性能(FP4)是比特幣怎麼買賣Hooper架構的5倍,而且能耗還相當低,這讓投入重金興建資料中心的科技巨頭們實在沒有理由拒絕。


    可是最新消息看來,這項工藝尚未做到完全成熟。所以就有瞭如今的Blackwell晶片要延期交付的利空傳聞。 ,進而成為股價被砸盤的元兇之一。

    週末有機構給出看法,認為晶片延遲的影響沒有實際那麼糟糕,小摩認為B100的延遲將持續一個季度,但GB200的出貨時間基本不變,而大摩則認為等待臺積電四季度產能擴大後,可能追上三季因為晶片改進導致的延遲。


    具體到業績貢獻度上,2024年下半年應該是H係列的出貨高峯期,Blackwell三季本來就沒有太多收入預期,對今年的業績影響不會很大。


    但如果影響真如傳言那樣,甚至要延遲到明年年中交付,證實技術問題需要不止一兩個季度來解決,那麼明年第一季的業績預期恐怕將有所調整。


    02


    輝達股價自7月高點以來已累計跌超20%,加上黃仁勳等高階主管集體在高位附近減持,目前已形成一股拋壓之勢。pi network詐騙過去每一次下跌都會有各種難以證偽的消息來解釋行情,譬如思科論。


    從1990年上市,直到2000年網路泡沫達到頂峯時,思科股價幾乎年年翻倍,同時業績也維持著40%的成長,毛利率維持在65%以上,主打交換器和路由器的思科守著網路世界的大門,當年地位如同今天分發AI大模型門票的輝達。


    2000年,當Nortel,Juniper,Lucent等網路硬體供應商的業績開始大幅下滑,但思科的業績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。分析師也嘗試擁護,認為思科的強勢是由於技術壁壘讓其份額得以一直擴大,在股價上漲的樂觀情緒裡,管理層無視警惕信號,依然大量增加庫存。


    兩個季度後,遭遇訂單下滑的思科股價重挫60%。



    思科的故事裡,並不僅僅是下遊需求放緩搞崩了股價,同時還有技術屏障被打破,產能不再稀缺,互聯網價值鏈發生轉移的問題存在,才會導致縱使如今1800多億市值,市場卻隻願意給它十幾倍的估值。


    在泡沫敘事的背景外,上述風險,都是審視任何高科技公司應該考慮的點,輝達的應對還是十分謹慎的。


    短期來看,最大的擔憂在於1)大客戶囤夠了GPU;2)投入報酬比不夠滿意,下遊資本開支被動縮減。


    包括木頭姐這種AI忠實信徒都認為,為了鎖定大模型淘汰賽的入場券,巨頭這種瘋狂搶購正在提前透支對輝達GPU的需求,如果沒有爆炸性增長的收入前景來證明過度建設的正確性,預示著可能開啟階段性的過剩。


   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。幾大巨頭目前在輝達的總營收裡佔據了半壁江山,而「大客戶依賴症」在輝達的發展歷程中屢有體現。


    例如2002年,還是小蝦米的輝達,其五大客戶佔比就高達65%,大客戶微軟撤單之後,輝達業績和股價迅速閃崩。



    如今同樣的情況也有所類似。雖然死磕算力的輝達站在了矽穀的權力頂峯,大客戶們下一個增長點繞不開輝達的晶片。


    但一旦AI應用未如理想般賺錢,一些非理性的需求恐怕就無法再消化。大佬即使不撤單,後續需求也恐怕會減弱,進而導致輝達的後續增長預期出現被下修的可能。


    當然,目前來AI投資依舊如火如荼的趨勢看,這個風險性還顯得不不足慮。


    輝達也未嘗沒有想好退路,例如已經推出的DGX Cloud,就有意願朝著雲端服務商的方向發展,與自己的下遊大客戶競爭。雖然這是託管在別人家雲端平臺上,但基於軟硬體一體的優勢,雲端業務去年也能產生十億美元的收入,同晶片業務互補。


    輝達收購Run:AI或也是基於這個考慮,後者是一家專注於提升AI效率的公司,幫助減少完成訓練任務所需的GPU數量,如果輝達將其整合到自己的產品中,不僅扼殺了被下遊客戶利用的可能性,也放大了DGX Cloud的優勢。


    長期來看,輝達不會永遠在大規模訓練和推理晶片市場佔據壟斷地位,這種共識很明確。


    一方麵,第二季競爭對手AMD淨利潤年增8.8倍,對標輝達H100的MI 300單季營收超過了10億美元,這說明下遊客戶對GPU的需求同樣照顧到了競爭對手,並且才剛剛放量,賣得還比公司便宜,未來還會不斷放大晶片供應。



    另一方麵,這幾年科技巨頭親自下場造芯,一為了降低成本,二要牽製一下這個越來越「傲慢」的晶片供應商。每當一款專用晶片的消息推出,效能功耗對輝達GPU有所提升,都被市場認為是對輝達的威脅。


    但手持GPU和CUDA輝達的軟硬體護城河都非常堅固,科技巨頭們在自研晶片方麵尚未對公司造成威脅。最大的考量還是自研,還是外購的成本比較上。


    晶片設計研發製造的固定成本本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光一次性流片就要耗資上億。對研發方來說,可用場景更多,晶片纔能夠攤提更多研發成本。


    輝達的通用架構能夠在多個場景中使用,這是隻投入專用場景的大客戶無法比擬的優勢。當輝達和下遊客戶都拿著訂單跑到臺積電等待排產,根據體量臺積電會優先保障誰的晶片供應?自然不言而喻了。


    如此,從晶片設計到測試應用的週期拉長,而保持架構統一的輝達基本每18個月就能迭代出一款全新的晶片,又迫使客戶放棄了那個大膽的想法。就算是被蘋果認可了TPU的穀歌,也不敢放棄採購GPU。


    所以即使一起圍剿,例如去年大客戶們發起的「反CUDA」聯盟試圖再造一個相容CUDA的編譯工具,輝達也未見得會怕。因為等達到它們接近CUDA的水平,輝達已經發佈下一代GPU了。


    03


    黃仁勳曾說:“為了食物而奔跑,或者為了不被他人當食物而奔跑。無論哪種情況,都要保持奔跑。”


    有人說輝達的傲慢已經如同當年思科一樣,亟待誰能來一塊圍剿,但黃仁勳是將「公司要倒閉」一直掛在嘴邊的人。


    為了不落得思科那般下場,輝達搞貨架,強行分配顯示卡,自建雲的措施,均在有意提防下遊客戶隨時倒戈。這次可能發生的延期,或許能讓市場意識到,究竟有多需要輝達的晶片,但也是輝達一次非常好的壓力測試。如果它的股價能繼續跟著大盤往下砸,或許砸出一個非常難得的黃金坑。

    音樂隨時可能停止,可舞蹈仍在繼續,多給輝達一些時間。

  • 黃金交易提醒:川普遭槍擊!美元獲得支撐,警惕黃金空頭反撲

  • 輝達財報AI大考來襲,鮑爾降息定局對美股仍不算順風?【美股週報】

  • 傑克森霍爾年會在即!鮑威爾講話是否會成為比特幣的致命一擊?

  • 經濟學家警告降息預期過頭了,黃金大跳水就是最好的證明?

  • 投資者進入「未知領域」!拜登退選對全球市場意味著什麼?市場人士熱議